1元“脱单盲盒”是盲目的爱情游戏还是泄露隐私的神器?
近些年来,婚姻成了一个令人恐慌的词汇,于是“恐婚”一词应运而生。
至于为什么恐婚,一则结婚成本太高,二则大家都很忙,忙着攒钱买房,忙着享受人生,忙着996福报,忙着玩游戏,忙着忙着就顾不上婚姻大事了。
可以说,以前是养老难,看病难,出行难,现代又越发觉得结婚难。很多人相亲结婚,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譬如我认识的一些年轻人,年过三十,父母催得急,但他们却无动于衷,甚至还有些逆反情绪。近日在同学群中的聊天,更是看到几名年过三十的女生对婚姻的反叛与对父母催婚的不满。
相亲难、结婚难,只要有难处,就是有需求,即是有商机。从传统相亲交友APP的兴起与没落,从新鲜感到失去乐趣,从正儿八经交友到最后涉黄乱来,让更多人越发对这些APP失去信心。
但是,只要功夫深,创意不断生。最近,相亲交友,又出了一个新玩法——脱单盲盒。
看来如今已经到了一个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比如机票盲盒、玩偶盲盒、购物盲盒……各类玩法层出不穷。实在不知,有些盲盒明显看着是智商税的东西,为何还有大把的人趋之若鹜。大概是那部分小时候积攒干脆面卡片和奇趣蛋里的玩具的那帮人长大了,在开启未知盒子的那一刻,享受开奖的新奇与满足。
话说回“脱单盲盒”,这玩意儿听着玄乎,价格其实并不贵,号称1元就能找到有缘人。
大概许多忙着996的人还不知道怎么找脱单盲盒,不用迷茫,听我分解。
这类盲盒“脱单”服务非常简单,在一些社交、电商平台搜索“脱单盲盒”、“月老办事处”等关键词,会出现多个类似小程序,有些设置免费存取,有些会要求在注册投递时填写年龄、微信号、手机号、城市、星座等个人信息。商家收集这些信息后进行随机分配,交换男女个人信息使其取得联系。
除线上销售外,“脱单盲盒”还蔓延到了线下。近段时日,深圳、成都、长沙等多个城市均有网友发现“1元月老”、“月老办事处”等盲盒式交友摊位。这类摊位设施也很简单,“一张桌子,两个盒子”。玩法也很简单,“一元钱从盒子里拿走一个微信号,试图找到自己的有缘人;一元钱在盒子里放入自己的微信号,等待其它有缘人拿走自己的信息”。
最后,当然免不了APP。这可是最能汇聚人气的地方,也是运营者引流变现的最佳利器。到各大应用市场搜索脱单盲盒,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一些相关APP。至于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僵尸APP,则很难说。
有意思的是,脱单盲盒的玩法,不光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还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嗅到了商机,加入脱单盲盒的推广中去。
今年10月,还在上大学的王承洲看到网友推介“脱单盲盒”,刚好自己在某电商平台有店铺,于是他赶在“双11”之前在店铺上线了“1元脱单盲盒”。王承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每天大概有十多单,有的人愿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有的人愿意取一个联系方式自己去联系,一来一往,他们只是一个中间平台。
那么,脱单盲盒,面对一份不确定的期待感,究竟能找到心仪的对象吗?有媒体对此进行了调查,我们来看看相关调查案例。
在连续拆开5个盲盒之后,在郑州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徐东劲仍没有发现自己心仪的女孩。在为这5次“拆盲”支付了15元之后,他转过头对店主说:“过几天我再过来。”
90后的方小姐被同事拉着去下单了一个“脱单盲盒”,花了4块钱,留了自己的微信号。不一会儿,一个备注“脱单盲盒”的男性发来了微信好友申请。方小姐心里感叹,效率还真快。通过微信后,对方发来信息:“嗨,你好呀。我02年,你呢?”1992年的方小姐退出了聊天页面,不再回复,默默地将该条信息删除。
1998年的丁晨旭在某电商店铺购买了一个“脱单盲盒”,他选择领取了一位女性的联系方式。“那天休息,出于好奇,来试试看。”丁晨旭刚加了微信的第一天聊了会儿,第二天开始忙了,就再没和对方联系。
丁晨旭购买“脱单盲盒”的过程并不愉快。他下单后店家并没有直接给联系方式,而是要先确认收货,并且给5星好评才能给信息。“这一单花了3.99元,要不是对新鲜事儿好奇,我才不会同意这样的‘霸王条款’呢。”
而该店铺的这件3.99元“脱单盲盒”,页面显示已售近6000件,营业额近2.4万。
有媒体记者也在app商城和微信小程序里,搜索到了十多款脱单盲盒app,而几乎每一款脱单盲盒都需要用户至少花费一块钱,才能抽取到异性的联系方式。
并且,这些app交易流程都非常简单,只需要花钱,就能取得联系方式,没有实名认证的过程。而不少脱单盲盒app并不会定位用户的地区和年龄,往往只能随机发放异性的联系方式。
记者花费了三块钱,抽取了三位异性的微信号,然而等候许久,都未被通过好友。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部分脱单盲盒app在抽取过程中,会出现重复微信号等情况。
可以说,随着各类脱单盲盒的推广力度越来越大,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盲盒脱单的游戏中去。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单身,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以找对象为目的。
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参与者填入的隐私信息最终都汇聚到了哪里?会不会被批量公开或泄露?抑或会不会成为推广营销的数据库?
上文也提到,一些脱单盲盒app会要求收集用户的生日、所在城市、微信号、星座等个人信息。在提供刺激新鲜的交友体验之余,脱单盲盒低价获取个人信息随意处置,且几乎没有信息保密措施,这种处于灰色空间的交友方式不禁令人担忧。
我们先来看看,这类游戏的开发层面,究竟有哪些信息。
媒体记者在三家店铺询问了开发“脱单盲盒”销售平台的价格,分别报价199元、1500元和7500元,价格相差极大。而报价最高的7500元的卖家称,他们可以做小程序,有独立的服务器,用户使用更加流畅,数据更加保密。
深圳一位IT人士称,类似H5网页版的“脱单盲盒”出售平台,开发相对比较简单,一个小团队从0到1差不多1月就能完成,建成之后,再复制出售给买家,就是分分钟的事儿。而小程序相对复杂一些,要申请注册、认证、小程序版本审核等,手续繁琐一些,但7500元的价格确实也有点高。
北京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郑博恩律师对此表示,这个模式类似微商分销,“脱单盲盒”则是分销产品,但该性质又与传销仅一线之隔。同时,运营这种玩法的小程序,在技术层面很难保证不存在技术漏洞,是否被相关部门监管,储存数据以及数据安全问题都无法保证。参与该模式风险性较大,如有不慎可能血本无归还涉嫌违法犯罪。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杨雪洁律师:不同于线下相亲,盲盒交友的风险也不小,需要堤防个人信息被泄露。如果平台动机不纯,违背参与者的意愿,将盲盒里的大量个人信息贩卖给他人,平台就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会追究其刑事责任。一旦我们将个人信息投递出去,就不受我们掌控了。提醒大家,要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盲目跟风!
另有相关律师提醒:一旦平台、店铺将这些信息、数据打包进行销售,推送广告或以其他方式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则难以保障。并且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未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对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由相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有意思的是,11月17日,上文提及的王承洲在某电商平台上架的“脱单盲盒”出售链接被平台下架了。该平台还发出了商品违规通知,下架原因是“店铺或商品违反平台违禁信息管理规则”,违规影响为“立即删除商品”。面对这个处理结果,王承洲称,之后会换类目或者标题再试试。
对此,郑博恩律师提醒,脱单盲盒这类玩法一般会让参与者提供个人照片、简介、联系方式等,存在一定的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给不法分子提供犯罪机会。此类脱单盲盒的个人信息难以受到相关平台、部门的监管,如果是线上商家自行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可能涉嫌违法。同时,如果运营方非法出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消费者尽量通过正当途径交朋结友,不要随意给出自己的个人信息,防止骚扰和诈骗。
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某交友项目负责人丁女士称,脱单盲盒app定位于交友,而并非婚恋,不登记过多个人信息,所以暂时也并不了解用户的婚恋、职业等个人信息,而在资料中是否填写微信号,也由用户自主选择,即便不填写微信号,异性抽中你的盲盒,也可以给你留言。
丁女士又称,后台也是看不到用户的联系方式,只审核用户的交友信息。在涉黄这方面,我们有一个审核机制,如果说他有写这些信息的话,我们是不会通过的,会举报这个用户并拉进黑名单。
可以说,很多事利弊皆存,没必要一棍子打死,也没必要盲目一股脑扎进其中。
注:上述三图来源于“第一现场、壹深圳客户端”
PS:喂喂喂,最后一个小伙子,你凡尔赛了你知道吗?!!
其实,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脱单盲盒”都需要将个人信息交出去,诸如微信号、手机号、年龄、地点、星座等,商家利用“脱单盲盒”吸引流量,收集到大量个人信息,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安全使用,就完全依赖于其自觉性。
如果说,只是小范围的互动抽取,或者只用于网友自助式抽取,倒也无妨。但是,数据一旦形成规模化,就难免有人会打其主意。最后这些数据会汇总到哪里,会进行怎样的操作和梳理,会进行怎样的利用,基本上完全不受控。如果被挪为他用,就容易造成非法泄露,甚至可能诱发电信诈骗等。
如果说,你把盲盒交友当作一个游戏,体验一种期待感与神秘感,那不妨注册一个专门交友的微信或手机小号,避免自己大号因绑定过多信息而遭致泄漏。因为如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一个手机号码、一个微信号、一个身份证信息,往往就能查出一大堆隐私信息来。
所以,对于脱单盲盒,年轻人毕竟好奇心强烈,都想花1元钱参与其中玩玩。但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应当保持警惕心,不要轻易将个人敏感信息交出去。
如果你确实想要参与,也尽量选择安全性较好的商家、小程序,填写敏感性较低的个人信息或小号信息即可。
此外,相关社交平台则需要对“脱单盲盒”小程序进行筛查,如果涉及收集个人敏感信息,应及时提醒用户,如果投诉较多,就对其实施封禁处置。
最后,还有一点想要啰嗦一下,当前年轻人的交友需求其实相当巨大,但很多人也有“社恐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脱单盲盒也算是一种拓宽社交面的好方法。但大多数人其实真的是为了满足一种好奇心,往往加了好友,聊了几句话不投机,很快关系就凉凉。
实际上真正聊得来的朋友,大多都是有一定了解的人。在网络人人自危、互相提防的情况下,你压根不知道网络对面是人是狗。
参考资料:
湖北之声:《脱单盲盒,花1元钱就能找到爱情吗?》
第一财经:《1元脱单盲盒火了:“你”在寻找爱情,“他”在寻找商机》
新安晚报:《需防“脱单盲盒”泄露个人隐私》
第一现场、壹深圳客户端记者:陈柏权、王雅枫:《1元找真爱,靠谱吗?“脱单盲盒”风靡,律师提醒!》
艾媒网iimedia:《花1元钱就能找到爱情?“脱单盲盒”,一场盲目的游戏》
推荐阅读
贷款App,“贷”的到底是谁的钱?
齐心抗疫 与你同在
[广告]赞助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微软Microsoft 365官宣涨价!最高涨幅41%
- 迅雷最新会员数量公布:一年增加100万人
- IIS服务器安装SSL证书
- VMP源码泄露后的一些分析和用途
- Arm 确认对华禁售先进芯片设计产品;谷歌不准备推出 ChatGPT 类聊天产品;Bugzilla 宣布未来计划|极客头条
- 如何利用高级查杀技术,通杀恶意程序?
- 数据平台上云,变革远比想象的深刻
- 骁龙至,聚此时!2021骁龙奇遇派对直播预约中
- “不用 Windows 11 会更好”,FSF 霸气开“怼”!
- 新生黑客组织整合三大勒索软件,声明不会攻击特定行业
- 征文|刘欢:漫谈零信任
- 手机浏览器地址栏欺骗漏洞曝光,无法有效查看SSL证书是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