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爬虫滥用,CTO和程序员被刑拘
2018年8月,由于爬虫失控,对居住证、派出所等系统造成重大影响,KG公司的CTO、程序员被捕。KG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助贷”,也就是为按揭贷款购房的客户提供赎楼及债务置换贷款等服务。由于手动查询效率低下,公司产品组选择使用爬虫软件自动查询。CTO安排新入职的程序员负责这个项目,他提供给程序员一个抓取数据的程序源代码,要求程序员修改并用其查询、下载网上的数据。
2018年4月,居住证系统的承建单位发现系统出现宕机现象,追踪到请求应用服务器端口编号,但因日志缺失而无法定位IP来源,当时怀疑是人为攻击。同年5月,系统再次遭遇攻击,这次管理人员成功地截取了IP地址并报案。
案发时,某市居住证服务平台的注册用户超过530万。居住证系统受攻击瘫痪期间:软件对某市居住证系统查询访问量为每秒183次,共计查询信息约151万条次,窃取大量建筑物编码数据,造成政府信息泄漏;所有居住证办理、居住登记申报、信息查询、对外服务功能均无法正常工作,影响面极广;市民无法办理居住证和居住登记,相关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除了此次攻击,还有一些派出所出具证明证实5月期间经常出现系统无法登陆,录入过程频繁出现掉线、系统数据异常等情况。居住证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出现异常情况的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最终,法院认为,二人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干扰,造成为5万以上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累计1小时以上,属于后果特别严重,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追究其刑事责任。CTO,负责并授权程序员开发涉案爬虫软件,系主犯,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程序员受指派开发爬虫软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另一起案件也反映了滥用爬虫的危害,2019年,某公司发现服务器连续几天压力倍增,导致公司内部系统崩溃不能访问。技术人员调查后发现,公司的客户信息被抓取,并且某个接口访问量巨大,在经过更细致的调查后,最终发现其源头竟然是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巧达数据集团,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出售简历数据库,其高管多半出身于百度,在2017年净赚1.86亿元。2019年,巧达数据集团的200多位员工无差别送进看守所,最终36人被捕,其中多数是程序员,设计爬虫的工程师至今仍在等待审判。
有趣的是,这两起案件中,无论是KG公司的CTO及程序员,还是巧达公司的爬虫工程师,最初都不认为自己使用爬虫是违法行为,巧达的工程师也因此失去了“取保候审”的机会。当然,巧达集团涉及的不仅是爬虫滥用,还包括窃取个人隐私及非法买卖数据等,但是,KG公司的两位员工只是遵守上级的要求,没有爬取个人信息,也没有对数据进行买卖,为什么单单只是他们两位受到处罚呢?这就涉及到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
除了自然人犯罪,还有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利益,经单位决策机构或者负责人决定实施的,法律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原则上采取双罚制度,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因此,公司犯罪有可能会牵连员工,尤其是该案件中对非法获取数据有直接责任的CTO和程序员。
很多时候,身为执行层的程序员在公司人微言轻,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不得不服从。即便如此,真正涉及到违法犯罪时,程序员也会作为主犯受到法律的制裁。并且,无论是CTO还是程序员,都很清楚的知道,爬虫软件如果超过服务器承载能力肯定会引起系统卡顿或瘫痪,因此并不是他们不清楚爬虫软件滥用的后果,只不过是心存侥幸,疏于管理,最终自食恶果。
所以,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爬虫软件是否有害,一个是数据类型,这其中包括是否涉及到个人隐私以及同类公司的公开数据,个人隐私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未经本人授权是无权处理相关数据;同类公司的公开数据则可能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业务高度相似的两家企业在处理相关数据更需要谨慎。另一方面就是是否会造成重大影响,据刑法286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显示,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该罪的主观要件必须出于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本罪,对于KG公司的两位,即便主观上并不是攻击行为,但是他们在清楚失控的后果,因此也是主管犯罪;该罪的客观要件是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无论公司决策还是居住证系统承载是否有客观责任,作为主观开发并使用的二人一定会承担相应的法律惩罚。
“法律总是滞后的”,虽然目前尚无生效法律法规对爬虫程序进行规范,但是,随着爬虫技术的发展,其所能带来的商业利益和损害将会越来越大,国家也势必将祭出更多的立法资源对爬虫进行治理,未来几年的立法资源也势必向这一领域倾斜。或许在未来三五年内,随着《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有专门规制及监管“以自动化手段访问收集网站数据”(爬虫程序)的法规出现,以明确爬虫程序中的合规界限。
或许有人会说技术中立,可是基于我国互联网行业现状,大部分头部企业的网站均设置了反爬虫措施,并且在服务器端也部署了防抓取措施,他人只能经授权,通过API端口获取数据,而不能随意爬取网站服务器上的数据。如果爬虫程序通过伪装等方式,绕过或破解反爬虫措施,接入API端口,从而实现访问网站服务器并读取数据的目的。爬虫技术中立,但是爬虫程序所负载的“外挂”早已失去了中立的地位,无论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欺骗、绕过、破解永远都是违法犯罪的切实罪证。
或许还会有人说要低调行事,只要不对着政府等相关机构使用爬虫,就不会受到关注和制约。小心驶得万年船永远没错,但是这个小心不是只筛选对象,而是要正视爬虫技术,robots协议不是用来脱罪的理由,一种约定俗成的告示并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正确的使用才是救赎之道。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逐渐完善,以前可能处于灰色阶段的行业,现在几乎都不能做了。技术本来是无罪的,爬虫技术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造成错误的后果。对于程序员而言,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持敬畏,尤其是近年来更新频率逐渐提升,一定要全面了解,不能含糊其辞。另一方面,在企业中一定要建立下通上达的沟通渠道,把相关的风险告知给决策层,敢于对有较大风险的工作内容提出质疑和拒绝,毕竟看起来是“集体决策”的决策最后往往并不是集体买单,避免因心存侥幸受牢狱之灾。
齐心抗疫 与你同在
[广告]赞助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微信发布Windows/macOS测试版4.0.1:终于能发朋友圈了
- 统信、深度版微信4.0公测:第一次和Windows版一模一样!
- 本周招聘职位更新!简历投起来
- 40岁程序员谈修bug的心态问题
- 华为年内二度招聘“天才少年”;540万Twitter账号信息泄露,卖价3万美元;谷歌解雇了相信AI有意识的工程师|极客头条
- 在Z|某商业银行高薪诚招系统运维工程师
- 6.25亿美元,再次刷新加密货币盗窃案纪录
- 华为胡厚崑:联接智能世界,赋能数字经济
- 悬镜安全携手中国电信研究院 持续赋能软件供应链安全
- 破圈!不止于浏览器,WebAssembly 2020 大事记
- 搭载高通216沉浸式家庭联网平台,全新Wi-Fi 6路由器H3C BX54鲸路由发布
- 盘点|2020各省市网络安全园区建设与扶持政策